这就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会计报表是最能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的管理工具,企业管理者不得不用;另一方面,这套标准的会计报表受统一规定的桎梏,很多地方没有体现企业个性,企业管理者难以使用。
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管理者了解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须还原会计报表的企业个性,亦称之为“内部报告”。虽然都是内部,但这与管理会计还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会计假设,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既然是假设,肯定有失当之处,作为最了解自己情况的企业管理者,有权利也应当设计自己的会计假设。
比如说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背景,本意是要恰当的区分业主与企业的界限,本质上是一个会计记录的空间范围的约束。凭此,税务局可以约束企业间收入与费用的确认边界,防止税源流失。因此,怎么看来,这个会计主体假设都不是为企业本身的利益考虑的。
有些时候,由于一体化运营,某项业务会涉及业务价值链上的几个法人公司,这在会计主体假设上就硬生被拆得七零八落,难以反映一体化运营业务的整体概貌。此时,企业就应以此业务为会计主体,进行相关经济业务的确认记载。即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的概念。
再看会计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可供选择的计量尺度有货币、实物和时间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最适合充当统一的计量尺度。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要以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等作为辅助的计量尺度。
然而,很多影响企业的活动很难或无法用货币来计量,比如:
对于那些知识密集性的以人为本的企业,如咨询公司、研究院所等,人是最核心的资产,却不在资产负债表上,这如何计量?
对于那些所谓轻资产的网络公司,业务模式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其最核心的竞争能力,这又如何体现在会计报表上?
对于进行数字营销的客户信息,这又如何进行会计的资产计量?
另一方面,在货币计量的背后隐含着币值不变的假设。会计业务中常常将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比较,这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这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已诞生了通货膨胀会计。
上述问题,从会计的专业眼光看来是昭然若揭,但如何让经营管理者轻松理解其中的事实?或者让管理者从另一个渠道来了解真正的企业状况?
比如说咨询公司,如果标准会计报表上不能体现顾问的价值,那在内部报告中如何量化?
一种可探究的方法是:顾问的价值=∑(月收入)*N。其依据是,当顾问单独被借用时,其价码一般以顾问的工资的某个倍数来计价,可能是2倍,也有可能是3倍,这个数字就代表着顾问的市场价格,也即价值的货币化体现。另一方面,顾问是一个累积成长的过程,也是公司持续投入的过程,所以要进行累积。这么计算之后,还可以考量顾问的价值在公司是正贡献还是负贡献,对比的两方,一方是顾问的累积价值,另一方是顾问参与咨询项目时的实际贡献价值。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可结合自己的特色来进行相应转化与量化。
再看会计假设中的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可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日历年度划分,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如果没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上就无所谓“收入实现”、“费用分配”,无所谓“预提”和“待摊”,无所谓“资产”和“费用”,也就不存在本期和非本期,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存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
通过会计分期,可以定期提供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参考。因此,会计分期的重要性无可置疑,问题是如何结合企业的特点来应用最合适的会计分期,这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会计分期与业务周期的匹配性。
这里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1、如果会计年度=1年,那最合适的会计年度的起始点应该是什么时间点?
比如说学校,一个完整的学年是从当年9年到第二年8月,如果在内部报表中相应这么划分会计年度,显然比日历年度更为合理,也更具有纵向可比性。这时的权责发生制也更有意义。
比如说一些有明显季节性性的行业,如做冬装的企业,供暖的企业,以12月31日来划分会计期间,显然不合适。反之,做冷饮的企业,由于旺季在夏季,所以传统的日历年度划分会计年度,相对合适。
比如说做春节年节用品的企业,以12月31日来划分会计期间,显然也不合适。类似的还有如荣华月饼、五芳斋粽子、食用油、航空公司等企业,都应该作相应的思考。
2、会计年度的时间长度多长才最合适,细到一天?半月?长到还是两年?还是某个时段?
比如说一些项目型的公司,如房地产公司,房产开发周期往往超过一年,这时可能按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设计会计年度更为合理。当然,这在操作上会有难度,因为有的房地产企业同时运作多个项目,可能就会出现会计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不过,如果以一个项目作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合并时仍然有麻烦,所以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另外,还有个会计周期的事情,从管理者的角度,目前已经不能忍受下月10号才看到上月会计报表的现状,管理者的期望是,能否每天出一套会计报表?这时的会计周期就细到了天,似乎是神话,但在目前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未来谁说得准呢?会计不来思考这些本专业的问题,那谁来思考呢?
所谓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报告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有了持续经营的假设才能对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折旧费用的分期提取才能正常进行,否则资产的评估、费用在受益期的分配,负债按期偿还,以及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将无法确认。
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非清算基础。但在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都需要辩证应用。
根据统计,新创企业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创业的前三年,就有80%被淘汰。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现金收付制比权责发生制更有意义,所谓的摊销、折旧、配比等,在现金流面前都不值一提。
对于一些项目制公司,其成立之时就已知道不会持续经营,如项目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其又如何应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
那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来说,那如何适当应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除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之外,还可以从判断企业自己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判断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两方面来考虑。
在判断企业自己持续经营能力方面,谨慎性原则应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在内部会计报告中,资金报表应该是最重要的一张表,至少要反映未来一年内的资金动态,而那份一年才勉强做一次的标准的现金流量表根本不用看。
在判断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方面,须保持充分的警惕,在内部会计报告中,分客户的应收账款账龄账额分析表应该是最重要的一张表,超过一年未回款的应收账款直接挂坏账。对账要至少每月一次,对账过程中不仅是数字的核对,更是对客户经营状况的了解。因此,对于一家不能避免赊账业务的新企业来说,一位尽职的往来会计是必须的。在这一方面,可以借用审计的力量与技术,很多国家在相关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审计人员有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
福建会计之家(kjfj.net)★★高通过率,良好的口碑~~只要您有信心掌握我们网校的学习资料,我们就有信心保证您可以顺利通过我们的福建会计考试,取得您梦昧以求的会计上岗证!因为这就是我们信心的保证:往年顺利通过福建会计考试的学员考生QQ真实聊天记录(点击此查看)(绝对真实记录,绝无虚假)